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爱哈尔滨 > 百姓生活 > 正文

“五一口号”与哈尔滨的红色历史

发布日期:2023/4/21 11:56:16 浏览:68

来源时间为:2023-04-20

原标题:“五一口号”与哈尔滨的红色历史

1948年,中共中央“五一口号”的发布,加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公开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形成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历史事件。哈尔滨作为召开人民政协会议的首选地,承担了接待北上民主人士、筹备启动协商建国的历史重任。

1948年,当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筹备人民政协会议、建立新中国的时机业已成熟。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并曾拟定全国第一个解放的大城市哈尔滨作为人民政协会议的召开地,正是因为哈尔滨在中共党史与国际共运史上的独特性而成为风云际会之地。

解放战争时期,哈尔滨是率先实行民主建政和城市改造建设管理的样本城市,成为东北乃至全国解放战争的战略大后方。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中央制定“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派出2万名干部、11万大军挺进东北,开启了哈尔滨和东北地区解放战争的序幕。1945年9月15日,中共中央东北局在哈尔滨成立;11月16日,中共中央东北局批准成立中共哈尔滨市委。1946年4月28日,哈尔滨成为全国第一个解放的大城市,哈尔滨特别市人民政府成立后,积极探索接收改造管理城市、建立政权的模式,制定“恢复经济、发展生产、支援前线”的方针,保护民族工商业,探索土地改革、金融市场管理以及文化教育、新闻出版等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奠定了支援东北解放的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是全国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稳固大后方。

哈尔滨是中东铁路的交通枢纽,内接满洲里、绥芬河、大连,外接西伯利亚大铁路与欧洲大陆联通,是苏联推动国际共运的重要枢纽城市,也是苏共与中共合作的前沿阵地。1903年连接俄国西伯利亚的中东铁路全线贯通,开辟了俄国革命思想传播的重要通道;1905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哈尔滨工人团在哈尔滨成立,对中国工人的革命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1921年,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在哈尔滨设立联络处,开展与中国共产主义者的联络工作,特别是后来的中国共产党人经此前往苏联参加共产国际会议和活动,把马列主义真理和革命火种带回中国,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革命事业的发展。二战后期,苏联红军从东北入境击溃日军精锐关东军,加速了东北抗日战争的胜利进程。在三大战役前夕,全国解放战争处于战略决战的历史关口,哈尔滨较当时其他解放区具备良好的条件,曾被中共中央确定为召集政治协商会议和安置北上爱国民主人士的首选地,成为筹备人民政协会议、协商建立新中国的策源地。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时期,哈尔滨作为中共满洲党组织的重要活动地区之一,在中国全民族抗战史上作出了重要贡献。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共满洲省委机关迁往哈尔滨;1933年5月15日,根据中共中央“一二六指示信”精神,中共满洲省委作出《关于执行反帝统一战线与争取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决议》,率先建立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对东北抗日武装的领导,在政治、军事和干部上为推动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率先解放的哈尔滨站在历史的交汇点上,为贯彻落实“五一口号”的伟大使命作出重要贡献,见证了统一战线的历史性飞跃。

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推进,筹建新中国的政治条件和时机日渐成熟。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提议:“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得到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海外华侨团体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热烈响应,协商建立新中国成为当时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中共中央确定哈尔滨为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地,并着手策划组织民主人士北上解放区筹备政协会议等各项工作。据有关史料显示,10月至11月间,先期到达哈尔滨的民主人士共召开了3次座谈会:10月21日,就中共中央《关于召开新的政协会议诸问题(草案)》交换意见,得到一致赞同;10月23日,对人民政协筹备会的组成单位、人民政协的参加者以及筹备会召开的细节提出意见建议,并就有关问题达成初步协议;11月15日,正式形成《关于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诸问题的协议》,这是一份具有政治协商与多党合作象征意义的政治文件,为人民政协筹备会议和人民政协会议的召开做了充足准备。

(史苏,作者单位:中共黑龙江省委统战部)

最新百姓生活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